学术带头人

研究方向一:自然地理过程方向带头人


白娥,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曾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基金委优青、249FB中组部WR计划“青年拔尖”等人才项目。主要从事土壤地理学和全球变化研究,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研究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固碳及其影响机制、全球变化及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先后主持科技部青年973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十余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担任Global Change Biology、Ecology Letters、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等八个SCI期刊副主编或编委、《植物生态学报》等中文期刊编委。中国科学院百篇优博指导教师、曾连续两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20-2022年连续三年入选由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级科学家榜单。



研究方向二:全球变化区域响应方向带头人

吴正方,男,1960年生,博士,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第三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获得者。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大气科学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共吉林省委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地理科学》编委会委员。主要学术贡献为:1)对中国东北和东亚地区现代气候变化研究取得开拓性进展,阐明东北地区极端气候事件格局、过程及机制;2)评估了大兴安岭-东北平原过渡区边际气候效应与区域生态敏感性,丰富和发展了区域气候研究的理论和方法;3)对长白山林线的变动和苔原带植被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证实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长白山林线继续上移和苔原呈现草甸化的趋势。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部级基金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SCI论文20篇,出版专著2部。


研究方向三: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方向带头人

杨青山,男,1963年生,博士,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入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人地关系系统和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主要学术贡献包括:1)提出了“大地理学”发展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和方法框架;2)概念性提出了人地关系系统协同发展的原理,结合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具体研究案例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验证和解释;3)在城市群空间结构和经济效应关系、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方面提出了新观点,并成功应用于城市群空间划界和空间结构规划上。在Ecological Indicators、Sustainability、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经济地理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现任《经济地理》副主编。迄今为止,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1项,主编专著和教材3部。

张洪岩,男,1965年生,博士,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区域开发信息工程实验室主任。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内,以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为手段,探讨地理现象空间结构与过程的模拟方法及其应用。主要学术贡献包括:围绕长白山地、大兴安岭等研究区,应用GIS和遥感技术,探讨地理现象的空间结构与过程的模拟方法及其应用。在理论上尝试以景观为单元,探讨景观信息图谱的表现和分析方法;应用GIS对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的独特功能,开展植被宏观动态监测研究;在开发实践中,围绕信息化中国东北,尝试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技术的应用。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山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遥感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副会长、秘书长、SCI-E期刊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编委、《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杂志编委。在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Remote Sens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ldland Fire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科学技术奖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